首页生活百科详情

让-克洛德·杜瓦利埃

来源网络2023-01-02 17:52:15 44
让-克洛德·杜瓦利埃

让-克洛德·杜瓦利埃

让-克洛德·杜瓦利埃(Jean-Claude Duvalier)(1951年7月3日~2014年10月4日)海地前总统、独裁者。

1951年7月3日出生于海地首都太子港,就读于太子港圣路易德贡萨格学院和海地大学法学院。1971年,弗朗索瓦·杜瓦利埃去世后开始担任海地总统,他当选时年仅19岁,是世界上最年轻的总统。

在小杜瓦利埃执政期间,海地是西半球最黑暗的国家和拉美最穷的国家。但是杜瓦利埃家族占据了全国财富的90%,为拉美地区的首富。杜瓦利埃政府的正规军、防暴反游击特种部队、宪兵通顿马库特、伏都教民兵和总统卫队,每年维持费用占国家预算的一半。在杜氏家族统治的28年竟有10多万人被枪杀、拷打、拘押或流放。

1985年7月22日,让-克洛德·杜瓦利埃以“99.98%的赞成票”被确认为“终身总统”。1986年1月29日,海地角近3万人举行大型示威游行,同年2月3日又爆发太子港总罢工,400多家商店和50家工厂关门,100多所学校罢课。2月7日,小杜瓦利埃带着十余家眷乘美国运输机逃出了海地。

2011年,小杜瓦利埃重返海地,并宣布参与海地的重建工作。

2014年10月4日,让-克洛德·杜瓦利埃在首都太子港心脏病发过世,享年63岁。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让-克洛德·杜瓦利埃
  • 外文名:Jean-Claude Duvalier
  • 别名:小杜瓦利埃
  • 国籍:海地
  • 民族:黑人
  • 出生地:海地 太子港
  • 出生日期:1951年7月3日
  • 逝世日期:2014年10月4日
  • 职业:海地总统
  • 毕业院校:海地大学
  • 信仰:巫毒教
  • 主要成就:担任海地总统
  • 妻子:米歇尔·贝奈特·帕斯奎特
  • 父亲:弗朗索瓦·杜瓦利埃
  • 母亲:西蒙娜·杜瓦利埃
  • 儿子:尼古拉斯·杜瓦利埃
  • 女儿:阿妮娅·杜瓦利埃
  • 外号:baby doc(小医生)
  • 爱好:赛车 足球 摩托 

早年生活

1951年7月3日,让-克洛德·杜瓦利埃出生于海地首都太子港,起初是在孤立的环境下成长,后来就读于太子港圣路易德贡萨格学院和海地大学法学院,并接受了着名教授的教导,在担任总统之前,只是一个年少的花花公子。
baby doc的爱好——机车baby doc的爱好——机车

当上总统

外部条件

1970年底,弗朗索瓦·杜瓦利埃将其总统职位传给年仅19岁的儿子让-克洛德·杜瓦利埃,又一次挟持议会修改宪法,把担任总统的年龄从40岁降至18岁,并于1971年2月通过选举骗局,使让-克洛德·杜瓦利埃成为总统。老杜瓦利埃于同年4月去世。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支持老杜瓦利埃传位于他的儿子。在新旧交替期间,美国调动军舰开赴两国之间的海域,防止流亡者回国发难。多米尼加也按照美国的意旨採取了相应的措施。美国的这种态度为杜氏父子的顺利交接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
杜瓦利埃上台(1971年)杜瓦利埃上台(1971年)

内部斗争

让-克洛德·杜瓦利埃,又称小杜瓦利埃,绰号小医生(baby doc),1971年4月22日继任总统。由于国内反对派被长期摧残而无力行动,国外又有美国的支持,小杜瓦利埃上台时并未受到什幺阻力,但他上台后杜瓦利埃家族内部的派别斗争却十分激烈。一派是以母亲西蒙娜为首的保守派,又称“恐龙派”,主要由老杜瓦利埃的亲信组成,主张维持旧秩序。另一派则以其姐姐马里耶·德尼兹为首的“现代化派”,主要由老杜瓦利埃时受排斥的亲友组成,主张政治经济自由化。这两派斗争不断,直到1980年小杜瓦利埃和米谢特·贝内特结婚时才告一段落。贝内特是混血巨商的女儿,小杜瓦利埃同她的结合标誌着杜氏家族的统治基础,从黑人城市资产阶级和农村小土地所有者转移到混血人种工商资本集团方面上来。
让-克洛德·杜瓦利埃让-克洛德·杜瓦利埃

智取实权

杜瓦利埃继承总统职位的时候才19岁,年轻稚嫩的他没有丝毫政治经验,几乎所有国内外政策的制定都需要其家族成员的支持。而此时,杜氏家族内部却出现了派别分化,形成了以杜瓦利埃母亲西蒙娜为首的“恐龙派”和以杜瓦利埃大姐马里耶·德尼兹为首的“现代派”。各派别之间的斗争也趋于白热化。
杜瓦利埃与父亲的合影杜瓦利埃与父亲的合影
“恐龙派”主要由老杜瓦利埃生前的支持者组成,他们极力维护旧的秩序,不允许任何人对老杜瓦利埃时期的内外政策做丝毫修改,是典型的保守派。“现代派”的主要成员是老杜瓦利埃执政时期受排斥的亲友,他们主张对原有的政策进行改革,实施较为开放的自由政治经济政策。
杜瓦利埃的姐姐玛丽自幼聪慧过人,深受父亲的喜爱。与杜瓦利埃不同,她很早就参与了海地的政治生活,有着一定的政治经验,并具备了相当的能力。由于表现突出,在老杜瓦利埃的4个子女中,她被认为是最有希望女承父业的人。但是事情就坏在她的丈夫身上,由于她丈夫马克斯·多米尼克上校在60年代涉嫌捲入反老杜瓦利埃的叛乱,她也因此而失宠,被父亲从继承者名单中剔除了出去。弟弟杜瓦利埃上台以后,玛丽终于有机会显示自己的政治才能了,于是她利用各种方式影响杜瓦利埃的决策。
让-克洛德·杜瓦利埃让-克洛德·杜瓦利埃
对于以母亲和大姐为首的派别争斗,杜瓦利埃是颇感无奈的。可能是由于母亲和大姐相比,母亲比较近,杜瓦利埃本能地靠近母亲一方。
小杜瓦利埃小杜瓦利埃
由于观点差异,玛丽直接与“恐龙派”的主力干将、当时的内政和国防部长吕克内尔·康布罗纳公开发生了争执。为此,玛丽要求弟弟在她与吕克内尔之间选择一个。吕克内尔是老杜瓦利埃生前最忠实的支持者,为杜氏家族的统治立下过汗马功劳。他所担任的内政和国防部长曆来是海地最有影响、权力最大的部门,他不仅掌管着国内的秘密警察,还掌管着军队。由于他和杜瓦利埃的母亲西蒙娜关係密切,更是有恃无恐,成为海地举足轻重的人物,以至于有人说在海地没有吕克内尔的同意就可能一事无成。
相较于姐姐,吕克内尔似乎有更大的利用价值,所起到的作用也更大一些,而且杜瓦利埃的母亲也期望看到“恐龙派”在派别斗争中占据优势。于是,杜瓦利埃听从母亲的建议,在姐姐和吕克内尔之间选择了后者。在杜瓦利埃执政8个月后,他就派姐夫马克斯·多米尼克就任驻法国大使,玛丽作为其夫人,理应陪同前往。1973年夏,玛丽随同丈夫回海地探亲。就在玛丽回来后不久,总统府发生了一场大火,大火引燃了总统府国民宫左侧的弹药库。杜瓦利埃怀疑这场大火和姐姐玛丽有关,认为她不甘心在家族派别之争中的失败,想以此挽回局面,甚至乾脆烧死自己。于是,杜瓦利埃真正地驱逐了姐姐,玛丽不得已流亡美国。
“现代派”的领袖人物被驱逐出海地,表面看来,“恐龙派”在两派斗争中取得了胜利。可实际上,真正的内部斗争才刚刚开始。
作为“恐龙派”领袖人物,杜瓦利埃的母亲西蒙娜在儿子上台之初,倚仗自己的威望事事都要插手,杜瓦利埃的每项决策背后都由西蒙娜在操纵。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在职时间的增加,杜瓦利埃的政治经验越发丰富,渐渐不甘于受制母亲。他放弃了自己钟爱的机车和赛车,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管理国家上,试图改变母亲垂帘听政的局面。杜瓦利埃并非愚笨之人,对于那些窥探他权力的人,他是丝毫不会纵容和懈怠的。不过,他排除异己的方法比较隐蔽,都是一点一滴逐步进行的。由于“现代派”力量逐渐衰弱,“恐龙派”在内阁中的地位逐渐攀升,其势力甚至威胁到了自己的统治,为此杜瓦利埃频繁改组内阁。从1971到1982年的10多年时间里,杜瓦利埃改组内阁达22次。通过这种办法他撵走了对自己总统职位觊觎的人,最主要的是赶走了对自己威胁最大的“恐龙派”代表人物吕克内尔,大大削弱了“恐龙派”的实力。
小杜瓦利埃登上总统宝座小杜瓦利埃登上总统宝座
在执政之初,由于吕克内尔权力过大,在“恐龙派”中颇有影响,杜瓦利埃就感觉到了他对自己总统地位的威胁。但由于母亲西蒙娜和他关係不同一般,加上自己羽翼未丰,所以才没有轻举妄动。终于,在1972年11月,杜瓦利埃趁母亲西蒙娜在美国迈阿密度假的时候罢黜了吕克内尔,并将其流放出国。除掉了这个心头大患之后,“恐龙派”的实力被彻底削弱了,不过杜瓦利埃仍不敢掉以轻心。
让-克洛德·杜瓦利埃让-克洛德·杜瓦利埃
为了对付“恐龙派”,杜瓦利埃通过“政治自由化”的方式,先后起用了一些有技术的年轻专家担任内阁的重要职员,让这些人和“恐龙派”的人争权夺利,相互制衡,而自己则在一旁坐山观虎斗。由于“恐龙派”是自老杜瓦利埃在世时就发展起来的,所以势力在政府内部可谓是盘根错节,很难根除,而杜瓦利埃势单力薄,只能从侧面或暗地里下手智取实权。
杜瓦利埃第一次真正和“恐龙派”正面交锋是因为自己的婚姻。
1976年,杜瓦利埃已经26岁了,可此时的他还没有结婚,甚至连一个女朋友都没有。为此,国外记者曾经好奇地问过他,他显得很为难,因为自己的母亲是海地的“第一夫人”,如果自己结婚,那会让母亲失去“第一夫人”的荣耀,而母亲是不会愿意的。事实上,西蒙娜确实不愿意儿子娶妻,为此她曾经迫害过杜瓦利埃的所有女朋友,并逼迫她们离开了海地。杜瓦利埃虽然也心痛万分,但却对母亲的做法无可奈何。
直到1980年,一个叫米歇尔·贝内特的女人的出现,西蒙娜之前利用各种手段阻止儿子恋爱的伎俩再也无法奏效了,杜瓦利埃疯狂地爱上了米歇尔·贝内特。米歇尔·贝内特出生于海地最着名的黑白混血家族,她的父亲埃内斯·贝内特是海地的商业巨头。一旦联姻成功,杜瓦利埃的权力根基无疑将会得到大大的巩固。
让-克洛德·杜瓦利埃让-克洛德·杜瓦利埃
可想而知这桩婚姻又遭到了“恐龙派”的极力反对。他们认为与混血人种结婚是对老杜瓦利埃的背叛,它预示着老杜瓦利埃进行的政治革命的完结。但已经沉浸于爱河的杜瓦利埃心意已决,完全不顾“恐龙派”及母亲的反对。在面对母亲的阻拦时,杜瓦利埃甚至威胁说要放弃总统职位,远走他乡。这齣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好戏确实让西蒙娜做出了让步,同意儿子娶米歇尔·贝内特为妻。
小杜瓦利埃和他的妻子小杜瓦利埃和他的妻子
此后,“恐龙派”对杜瓦利埃的态度从不服发展到了不满,最后甚至到了仇视的地步。由于“恐龙派”的势力依旧很强大,他们试图将杜瓦利埃排除在统治集团之外。1981年3月,西蒙娜聚集20多名亲朋好友在公开场合抨击杜瓦利埃的妻子。看到爱人被欺负,杜瓦利埃愤怒不已,做出了将母亲驱逐出国的决定。
至此,杜瓦利埃家族内部权力斗争激化,家族政治集团的力量被整体削弱,杜瓦利埃摆脱了“恐龙派”的控制,掌握了海地的全部大权,其独裁统治的道路一马平川。

经济革命

背景

弗朗索瓦·杜瓦利埃十余年的独裁统治,使全国的经济严重萎缩,民生凋敝。鑒于这种形式,小杜瓦利埃上台后便提出,其父已完成了“政治革命”,他要进行“经济革命”,企图挽救濒于破产的经济。他仿效其父的手法,打着反共的旗号,向美国求援。1972年7月,美国向海地派出军事顾问团,帮助重建军队,两国关係进一步缓和。随后,美国又恢复了对海地的经济援助。与此同时,海地同邻国和其他加勒比国家的关係也开始改善。
小杜瓦利埃小杜瓦利埃

政治自由化

小杜瓦利埃提出“经济革命”后,政府部门任用了一些技术人才,国内政治气氛逐渐缓和。流亡国外的反对派陆续回国。1976年,吉米·卡特当选美国总统后,美国将经济援助同人权问题联繫起来,促进了海地的“自由化”进程。1977年9月,小杜瓦利埃释放了104名政治犯,还做出了其他一些让步姿态,国内的政治控制有新的鬆动。这时,不同派别的政治组织逐渐活跃。海地共产主义者统一党于1978年9月秘密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反对政府的“海地民主工人联合会”于1979年4月成立;反对派政党“海地基督教民主党”于1979年6月从地下转入公开;海地基督教社会党(又称海地6月27日基督教民主党)也于同月宣告成立。
让·克洛德·杜瓦利埃让·克洛德·杜瓦利埃

自由化时期的经济

1971年小杜瓦利埃上台后,美国等援助国恢复了对海地的援助。由于外国援助和海外投资的增多、装配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商品物价提高等原因,海地的经济曾一度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经济作物价格的上涨推动了先前一度低迷的种植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使建筑业开始兴盛,银行业也生意兴隆。此外,由于长期处于杜瓦利埃家族的统治之下,海地政局较为稳定,前往海地旅游的人数也增加了一倍。海地现代化的速度相当快,太子港等一些大城市更是如此。同时,由于杜瓦利埃对足球运动的热爱和大力支持,海地国家男子足球队在经济自由化时期打进了1974年世界盃。
让-克洛德·杜瓦利埃让-克洛德·杜瓦利埃
由于政治气氛好转,投资条件优惠,外资重新流入海地,海地经济有所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政府实行了两个五年计画,对基础设施和工农业的投资有较大增加。这10年中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率达4%,大大超过了50年代和60年代的经济成长水平,产业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来料组装和出口贸易的发展较快,到70年代末已有加工工厂200多家。

局限性

自由化进程是短暂的,1979年10月,政府实行《新闻检查法》,开始重新压制报刊的言论自由。曾一度有所收敛的通顿马库特又猖狂起来。海地人权联盟的一次有千人参加的大会被警察、特务破坏,40多人受伤。1980年11月,美国总统吉米·卡特下台后,小杜瓦利埃的镇压行动更加无所顾忌了。11月28日晚,政府进行了几年来最大规模的搜捕,逮捕了包括反对党在内的近两百人。此后,海地人民又重新处于黑暗和恐怖当中。
让-克洛德·杜瓦利埃让-克洛德·杜瓦利埃
其实,小杜瓦利埃对民众的镇压,即使在70年代也未完全停止。他上台后虽对通顿马库特的权力进行了一些限制,并缩减其人数,但却建立了一支效忠于自己的名为“豹子队”的特务组织。大赦国际组织在70年代的一项调查报告中说,海地的监狱“同过去纳粹集中营一样”,老杜瓦利埃建立起来的镇压机器在小杜瓦利埃时依然存在。小杜瓦利埃的独裁统治同样是残酷的。

80年代的困境

经济状况

到了20世纪80年代,海地经济开始出现下滑。1980~1985年间,海地经济实际增长速度以每年2.5%锐减,同期的通货膨胀率却从6%上升到8%,官方统计的失业率也从22%上升到超过30%。

农业困境

在80年代,海地经济重新陷入困境,农村状况尤其严重。由于政府长期忽视农业,缺乏投资,水利失修,水土流失严重,生产率极低,生产方式也十分落后,农民生活极端贫困。70年代末的猪瘟使海地农民受到严重损失,许多农民被迫外逃,他们变卖了家产,通过不法分子的小船逃至美国等地,以寻求生路。1980~1981年间,每月至少有6000人试图逃到美国。船民十分悲惨,他们受尽不法船主的剥削和欺压,而船主及中间人又买通政府官员让他们非法出境,据称有些贿赂直接送至总统府。还有许多人死于船只失事和各种疾病,或者被船主杀害。大批船民的外逃,不仅给美国增加了负担,而且还造成了不良的国际影响。因此,海地同美国达成协定,制止船民非法流入美国。
小杜瓦利埃小杜瓦利埃

贪污腐败

小杜瓦利埃统治期间,贪污盗窃之风比其父统治时期的情况更为严重,海地政府的统治也被称为“盗窃政治”。小杜瓦利埃沿袭了其父的做法,将国家菸草专卖局和出口劳工所得的巨额款项据为己有。外国每年给海地的大量经援,也多半落入其家族及政府官员的私囊。1980年12月,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海地解决外汇危机而提供的援助中,小杜瓦利埃取出2000万美元,其中400万美元直接给了通顿马库特,而1600万美元则中饱私囊了。小杜瓦利埃的岳父埃内斯·贝内特是经营出口贸易集团的资本家,操纵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他利用家族关係,大搞投机活动,曾将墨西哥以优惠价售予海地的石油,高价转卖给南非,从中牟取暴利。小杜瓦利埃每年仅从国库中侵吞的私款即多达2000万美元,至于其他非法收入,更难以数计。据估计,在杜瓦利埃下台前,杜瓦利埃家族的私产高达9亿美元。仅在瑞士银行一处的存款就有3.7亿美元。他们凭藉这些财富穷奢极欲,挥金如土。1975年,小杜瓦利埃为其父修建陵墓耗资300万美元。1980年他举办婚礼用掉700万美元,仅燃放礼炮和烟花一项就耗费10万美元。
小杜瓦利埃和他的海地小杜瓦利埃和他的海地

民众生活

在杜瓦利埃家族的独裁统治下,海地社会贫富极度不均,两极分化严重。据20世纪80年代初的调查,占全国人口1%的富有阶层的收入占国民经济总收入的44%,但其缴纳的税款仅占税收总额的3.5%,其余大部分税收均来源于广大低收入阶层。富人集聚的太子港仅占全国人口的20%,却用去了政府财政支出的80%,全国有3000个富户,平均年收入在9万美元以上,其中200人为百万富翁。而1984年全国人均国民收入仅90美元,农民人均收入35美元,城市工人日工资不到2美元。杜瓦利埃家族20多年的独裁统治使海地成为西半球最不已开发国家。据联合国等机构80年代初的调查,海地人的平均寿命为47岁,婴儿死亡率为18%,有87%的儿童营养不良。全国的文盲率高达75%,失业率达50%。1985年,国家的教育经费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人均3.7美元;卫生经费只占0.9%,人均3.44美元。然而,国家统治机器却很庞大。中学教师同军队的比例是1:189;中学同监狱的比例是1:35。

民众的反抗

海地人民一直没有停止反抗杜瓦利埃家族残暴统治的斗争。自80年代以来,这些斗争更是在次数、方式和规模上都达到了新的水平。1981年10月,流亡美国的反政府武装派出一架轻型飞机在首都太子港上空撒下起义传单;1982年1月,约40名反政府武装人员在海地的龟岛登入,试图展开游击战。1983年,社会动荡加剧,反政府地下武装仅在上半年就组织了6次爆炸事件。1984年5月,戈纳伊夫市民众示威游行,抗议警察的暴行。示威活动不断扩大,成为小杜瓦利埃上台以来规模最大的民众抗议活动。一些天主教人士,特别是下层教士受到严酷现实的启发和解放神学的影响,也纷纷揭露和批评政府的腐败和残暴行径。这些反政府活动为后来的斗争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1986年海地暴乱1986年海地暴乱

下台流亡

选举骗局
1983年,小杜瓦利埃效法其父,操纵议会修改宪法,承认他为终身总统。1985年,他又搞“公民投票”,进行没有竞争对手的选举;他使用各种舞弊手段,结果使自己以99.9%的票数当选总统。这一骗局立即激起反对派人士和天主教会的强烈不满。选举前夕,一位78岁的比利时神父被警察毒打致死,选举后,另3名神父被驱逐出境,此举进一步激化了政府同教会的矛盾。这时,海地开始形成广大民众、反对派人士和教会共同反对独裁统治的局面。
让-克洛德·杜瓦利埃让-克洛德·杜瓦利埃
家族政权的末日
1985年11月,戈纳伊夫市的学生为反对政府压制其庆祝“国际青年年”的庆祝活动,于11月27日举行了示威游行。次日,学生再次游行,许多市民也参加进来,并高呼“打倒宪法”等口号。游行遭到军警的镇压,4名学生被枪杀,数十人受伤。接着,政府又在全市进行大搜捕。戈纳伊夫市的流血事件震动了全国。1986年1月,除戈纳伊夫市爆发游行外,海地角市的学生也举行了罢课和游行。斗争的浪潮扩大到首都和其他城市,参加的人也越来越多。民众连日举行示威,高呼“打倒杜瓦利埃、实行民主、反对饥饿、反对贫困”等口号。在一些南部城市,愤怒的民众烧毁政府建筑,抢劫仓库和商店,袭击通顿马库特成员,设定路障,包围兵营。在首都和其他城市,广大人民民众同政府发生了严重对抗。据教会人士估计,自1985年12月起的两个月内,被军警枪杀的民众至少有1000人。在人民反政府斗争不断高涨的情况下,小杜瓦利埃企图用高压政策挽回局势,并对内阁进行改组。1986年1月31日,小杜瓦利埃宣布全国实行戒严,关闭进步的电台,更加残酷的镇压民众,但已无济于事。这时,美国要求海地进行选举,遭到小杜瓦利埃的拒绝。2月3日,太子港爆发了前所未有的总罢工,各地纷纷回响,反独裁的风暴席捲全国。美国担心局势恶化将导致一场革命,于是催促小杜瓦利埃提前下台。小杜瓦利埃见大势已去,于2月7日携带其眷属和亲信以及1亿多美元的现款,乘坐美国安排的军用飞机出逃,辗转到法国避难。这个加勒比地区“最腐败、最血腥的现代王朝”,在统治近30年后终于覆灭了。
小杜瓦利埃和他的妻子小杜瓦利埃和他的妻子
流亡生活
杜瓦利埃流亡法国期间,一段时间内过着十分奢侈的生活。这消耗了他大量的财富。
1993年,杜瓦利埃与米歇尔离婚时,因大部分财产被前妻捲走,他几乎一贫如洗。此后,杜瓦利埃靠一些追随者的接济勉强度日。
在流亡法国期间,针对他所犯暴行的起诉从未停止,但都以失败告终。1998年,一位名叫杰纳德·布兰柯尔特的海地籍摄影师在巴黎组成了一个民间组织,致力于将杜瓦利埃在海外绳之以法。与此同时,法国内政部长也曾声明:参与《森根协定》的国家之间废除了边境管制,在其他森根国家针对杜瓦利埃的起诉将被法国认定为同样有效。然而,杜瓦利埃的律师仍强调杜瓦利埃居住在法国,只受法国法律的约束。
2004年2月正在法国流亡的小杜瓦利埃表示,希望他能回到海地。虽然杜瓦利埃声称,他“没有谋求再次出任总统的计画”。但是,海地舆论开始关注杜瓦利埃在目前海地局势十分混乱的情况下表示希望回国有何所图。
杜瓦利埃和他的妻子在法国杜瓦利埃和他的妻子在法国
2007年9月22日至23日,杜瓦利埃通过广播向海地人民发表讲话,号召他的支持者能作好準备,迎接他的回归。9月28日,海地总统勒内·普雷瓦尔拒绝接受杜瓦利埃的道歉,并扬言如果杜瓦利埃返回海地,他将面临监禁。

重返海地

2011年1月16日,杜瓦利埃返回海地。
2011年1月18日,海地的法务部门与该国前领导人杜瓦利埃举行了面谈,并决定起诉这位执政长达15年的前总统。
来自当地的报导称,一名法官和数名检察官当天前往杜瓦利埃下榻的酒店,与他进行了闭门面谈,随后决定以侵占国家财产等罪名起诉杜瓦利埃。当局指定的法官将就起诉罪名加以调查,以决定是否要继续进行司法程式。据悉,警察已经逮捕杜瓦利埃。经过25年的海外流亡,杜瓦利埃于2011年1月16日返回了海地首都太子港。海地舆论呼吁以在执政期间挪用公款、使用酷刑和谋杀等罪名起诉杜瓦利埃。‘

获得赦免

据瑞士《新苏黎世报》2011年1月19日报导,海地前总统杜瓦利埃回国被捕后,经审讯一小时后获释。
现任总统马尔泰利和让-克洛德·杜瓦利埃现任总统马尔泰利和让-克洛德·杜瓦利埃
海地法院周二对这位前总统进行了约一个小时的秘密审讯,然后释放了他,此前杜瓦利埃被海地警方从首都太子港一家宾馆逮捕,但并没有给他带手铐。杜瓦利埃上周日出人意料地在流亡25年后返回了海地。
据报导,杜瓦利埃在宾馆被捕前与海地法务部长的代表进行了谈话,谈话具体内容没有透露。
杜瓦利埃被联合国和海地政府指控犯有贪污腐败等罪行,但杜瓦利埃在海地国内有很多支持者,这些支持者在法院前进行了抗议活动。

逝世

2014年10月4日海地前总统让-克洛德·杜瓦利埃的律师确认,让-克洛德·杜瓦利埃在首都太子港心脏病发过世,享年63岁。

家庭

杜瓦利埃的父亲弗朗索瓦·杜瓦利埃,曾任海地总统达14年。小杜瓦利埃的妻子是米歇尔·贝奈特·帕斯奎特。小杜瓦利埃有两个孩子,儿子是尼古拉斯·杜瓦利埃,女儿是阿妮娅·杜瓦利埃。
标签:
随机快审展示 刷新 快审榜
加入快审,优先展示

加入VIP

发表评论

  • * 评论内容:
  •  

精彩评论

  • 无任何评论信息!
提交站点
提交文章
提交小程序
提交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