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百科详情

佾舞(古代乐舞)

来源网络2023-01-09 18:58:53 66
佾舞(古代乐舞)

佾舞(古代乐舞)

古代乐舞的行列称为“佾”,“八佾舞”即每行八人,共八行六十四人;“六佾舞”即每行六人,共六行三十六人。另外还有“四佾”和“二佾”。佾舞规模视被祭祀者的地位和级别而定,如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士大夫用四佾等等。跳文舞时右手执羽,常用雉尾,左手执籥。

以佾舞为代表的韩国释奠大祭是韩国第85号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每年的5月11日孔子祭日(春期释奠大祭)和9月28日孔子诞辰日(秋期释奠大祭)在成均馆和全国各地234个乡校举行,还会表演文庙乐和“文舞”(佾舞的一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佾舞
  • 外文名:釈菜の舞
  • 拼音:yì wǔ
  • 注音:ㄧˋ ㄨˇ

解释

指乐舞。

出处

南朝梁 何逊《九日侍宴乐游宴》诗:“羽觞懽湛露,佾舞奏承云。”
《文献通考·乐考》:“﹝代宗﹞又令女伎为佾舞,雄健壮妙,号《孙武顺圣乐》。”
《儒林外史》第三七回:“两人领了一班司球的……和六六三十六个佾舞的孩子。”

历史

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三年(西元485年),对于释奠已有这样的记载:“元嘉立学、裴松之仪、应舞六佾,以郊乐未具,故从权奏登歌,今金石已备,宜设轩县之乐,六佾之舞,牲牢器用,悉依上公”,六佾即六佾舞,是中国古代诸侯用舞的编辑,有六行六列,共三十六人。轩县就是轩悬,是中国古代诸侯乐队的编制。这是历史上乐舞并用祭孔仪式的开始,之后各朝代祭孔的规模和乐舞均有不同。
佾舞州县舞生冠服佾舞州县舞生冠服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孝文帝时六佾舞中增加了“三献礼”的项目,三献礼即初献、亚献、终献。唐朝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的祭孔大祀,是採用六十四人的八佾舞。
佾舞的来自宗庙宫庭雅乐舞,舞者称为“佾生”,佾是队伍的行列,分祭天子、公侯、大夫、士,又有八佾、六佾、四佾、二佾之分。与宫庭乐舞相同,释奠佾舞也有文舞和武舞。跳文舞时右手执羽,常用雉尾,左手执籥,即短笛形的竹管,分别有立容、立声之意。每个动作皆代表一个字,一节乐曲一组动作。武舞又称乾舞。唐朝贞观年间的祭孔佾舞为文舞、武舞并用,唐玄宗开元年间曾用八佾。宋朝仅用文舞,表示谦逊礼让之义。明朝文舞武舞并用,采六佾,文舞佾生右手执三羽。文舞生及乐生,黒介帻,漆布为之,上加描金蝉,服红绢大紬袍,胸背画缠枝方葵花,红生绢为裏,加锦臂韝二,皁皮四缝鞾,黒角带,武舞生,武弁,以漆布为之,上加描金蝉,服饰、鞾、带,并同文舞生。
佾舞舞生佾舞舞生
释奠佾舞共有三成,各三个乐章,每个乐章由四言八句(32字)的诗词组成,总共有96个动作。佾舞自汉朝即有,但现今所存的国内佾舞舞谱只有明、清两代。

韩国佾舞

原来朝鲜时期跳的佾舞,由六列六行36人组成。大韩帝国成立后,开始实行八佾舞,并延续至今。佾舞根据音乐的感觉和服饰、道具等不同,分为文舞和武舞两种。文舞伴随《保太平》曲调起舞,左手持笛状管乐器,右手持翟,舞姿柔和、婉约,是趋向于文人的舞蹈。而武舞是伴随《定大业》曲调,前四排手持木剑、后四排持木枪,趋向于武士的强劲有力的舞蹈。
韩国宗庙祭礼的佾舞韩国宗庙祭礼的佾舞
成均馆孔庙每年的春秋仲月上丁日举行的释奠仪式,都有部长级以上的官员出席,概貌与中国明清两代的祀典相似,只在细节上有所不同。在成均馆大学,则集结了一批专门研究儒学、释奠礼仪、雅乐和佾舞的学者,舞蹈系也设有专门修习佾舞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几年前他们还牵头成立了一个“国际释奠学会”。据目击者报导,韩国的释奠仪式严格遵照古礼实行,以至于有人评论说:“比较来看,韩国所举行的释奠祭礼更具儒家正统性。”

日本佾舞

佾舞在日本称为“释菜の舞”,是日本“释菜”典礼的一部分,释菜是儒家敬谢先师孔子的传统仪式。在多久圣庙每年举行两次,分别为春季的4月18日和秋季10月的第4个星期日,至今已延续300多年,是佐贺县重要无形民俗文化财。日本是汉文化圈内的一员,自古以来就对孔子这位汉字文明的启蒙者推崇备至。日本典籍关于“释奠”的记载首见于公元701年。这是日本仿效唐朝文章制度的重要活动。
日本佐贺县多久圣庙佾舞日本佐贺县多久圣庙佾舞
标签:
随机快审展示 刷新 快审榜
加入快审,优先展示

加入VIP

发表评论

  • * 评论内容:
  •  

精彩评论

  • 无任何评论信息!
提交站点
提交文章
提交小程序
提交公众号